6月22日上午,91无码
在长安校区举办张卫红院士报告会暨2025年本科生科创经验分享会。活动旨在进一步增强智能制造大类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,激发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,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,帮助更多有志于科研的学生明确方向、提升能力,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成长,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

91无码
张卫红院士,党委副书记高峻,指导教师代表张昕老师,本科生代表刘卓,以及2024级本科生,大创项目在研、立项的2023级本科生等出席大会。活动由91无码
2024级本科生辅导员冯硕主持。

张卫红院士在会议伊始,与同学们畅谈西工大精神内核。他提到,西工大学子以100%投身科研、国防等国家关键领域的选择,诠释“把国家需求作为人生坐标”的奉献底色。结合自身科研团队经历,讲述团队优化项目的历程,强调科研选题需紧扣国家“卡脖子”需求。这场交流分享中,院士用鲜活的团队实践与西工大人的集体选择,让“科研报国”的信念在同学们心中滋长,也让“三实一新”的校风化作激发科研热情的火种。
另外,张院士与现场同学们热情互动,认真解答大家的疑问,针对如何掌握科研方法、如何学好基础课程,研究生导师关注本科生哪些素养等为同学们答疑解惑。
张昕老师以“在精不在多”为核心,结合教学实践与鲜活案例,为同学们拨开科研迷雾。他指出,唯有聚焦兴趣深耕,才能真正实现能力跃升。 张昕老师分享了一名学生的蜕变历程,通过深度思考与反复验证,他不仅在项目中取得突破性进展,更形成了独立科研思维。科研不是简单的重复叠加,而是在单点突破中完成认知重构,认真打磨一个课题胜过浅尝辄止十个方向。这番分享激励同学们在科研之路上锚定目标、精耕细作,在深度探索中实现自我超越。

刘卓学长以自身经历剖开成长脉络,曾因找不到方向陷入迷茫的他,在尝试科研项目,社团管理等后,逐渐明白“方向不在空想里,而在脚下的实践中”。 同时告诫同学们,别让单一知识面框住可能,不要局限于单一的知识领域,勇于拓宽知识面。从师长经验中汲取养分,以 "成长" 为内核而非绩点导向,永葆青春的探索热忱,在持续实践中打磨出属于自己的发展轨迹。

在这场知识与经验的盛宴中,无论是张卫红院士传递的西工大精神与科研担当,还是张昕老师阐释的“在精不在多”的科研法则,亦或是刘卓学长分享的破局成长之路,都为我们点亮了前行的灯塔。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些宝贵经验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在未来的道路上,以坚定的信念、踏实的作风和探索的勇气,追求属于自己的“卓越”。